返回顶部
欢迎关注"自贸湖南" 微信公众号

五载耕耘“试验田” 湖南自贸试验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强引擎”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2025-09-28

今年是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五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聚焦“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09项,其中全国首创51项,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项被国家部委推介,成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强引擎”。

近期,记者走进这片开放沃土,不仅见证了长沙、岳阳、郴州三大片区结合自身特色推进差别化探索,产出一批首创性、集成式、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更通过实地走访,理清了这里制度创新从零散尝试到形成可复制经验体系的发展脉络。

“长沙方案”潮涌果硕 开放能级稳步提升

制度型开放是自贸试验区破题的核心路径,长沙片区以敢闯敢试深耕创新,在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中踏实步、结丰果。

作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长沙片区持续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累计形成53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4项作为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与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长沙样板”。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获批成立以来,长沙片区开放型经济指标亮眼:外贸年均增长10.6%,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8.9%,对非贸易年均增长141%,累计新引进项目561个,总投资达4897亿元,为片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用好平台强支撑 当好桥头连中非

在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70个片区中,长沙片区是唯一将对非经贸作为战略定位的自贸片区。获批成立以来,该片区引进了马拉维总领事馆、坦桑尼亚农业工商总会等6家非洲政商机构;打造了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中非经贸总部大厦等一批功能平台;推动了马达加斯加羊肉、卢旺达干辣椒等产品首次进口;率先探索新型易货贸易,完成149单、1.56亿元。

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尼日利亚馆内,工作人员正现场制作美食:淡黄色米粒拌入辣椒油后,油爆香气四溢,吸引众人驻足。“这米饭真特别,口感有嚼劲!”采访团品尝后惊喜赞叹。

“这是非洲木薯做的,不用煮,用热水焖一焖就行。”湖南龙在天异国一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昌勋介绍,木薯是非洲主食,经深加工成“大米”后易储存、适配人群广。目前,企业从非洲运木薯回国加工,未来计划在非建厂,打造完整产业链,深化合作。企业产品能在展馆内展示,得益于长沙片区为企业提供的平台与参展支持。

同样看好中非经贸合作、坚定深挖合作机遇的还有湖南利雅迪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的刘哲。他的企业以服务为核心,聚焦中非企业需求:为尼日利亚等非洲企业对接中国供应链,为湖南赴尼设厂企业提供“交钥匙”服务,全程解决注册、税务、法务等落地难题。他向记者介绍,自己定居长沙,受中非经贸博览会影响,对中非合作有了深入地了解。企业发展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扶持,相关部门一旦有中非合作相关的新政策,会第一时间通知企业,若企业符合条件,相关讯息也会及时同步。

中非合作势头正劲,贸易往来日益密切。2024年,长沙片区实现对非贸易额149亿元、增长41%,总量占湖南的27%。2025年1—7月,对非贸易额达90.6亿元、同比增长23%。同时,中非贸易也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非洲各国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不过部分非洲国家的技术标准存在不合理之处,不利于中非经贸健康发展。”(长沙)中非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作为全国对非经贸最活跃的省份之一,通过创建对非技贸基地,可依托研究非洲技术法规等工作,帮助企业打破这类贸易壁垒。

该负责人表示,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的重大举措,而对非技贸基地正是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自成立以来,基地成果丰硕:累计开展技贸措施评议406次,其中105件评议意见获海关总署标法中心采纳,5项获通报国家回复,4条评议意见被通报国采纳。“非洲国家认可中方意见后,可有效减少双方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对我国外贸产品开拓通报国市场乃至整个非洲市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集聚动能破壁垒 产业加速拓新程

长沙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产业规模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之一。长沙片区积极打造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出口全产业链,集聚近400家再制造维修出口企业。建设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打造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压缩法务机非诉处置时间……坚实保障再制造产品加速“出海”,截至目前,长沙片区出口设备金额已达30亿元,覆盖21个国家。

湖南慧润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青介绍,自今年3月长沙片区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正式成立以来,入驻企业的海外订单同比增长40%,产品出口到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长沙片区以“明产权、立标准、强应用”的思路,创新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有效提升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和企业获得感。截至2024年底,已有656家制造业企业累计存证778万件商业秘密等创新成果,新增发明专利9000余件。

铁建重工率先参与了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先进制造业商业秘密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试点工作,通过在企业内部搭建基座,与自贸试验区区块链数字存证平台实现数据对接。铁建重工知识产权负责人郝蔚祺介绍:“区块链数字存证,与专利制度形成‘双剑合璧’,共同织就了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方位、立体化保护网络。在制度创新的助推下,企业将更有底气开展研发创新,从容应对侵权挑战。”

在推动企业“走出去”方面,长沙片区同样成果亮眼。长沙片区打造认证与标准国际合作新模式,探索国际认证与国际标准合作新机制、新路径,为企业产品出口至东盟、非洲等国家提供认证、检验、加速通关“一站式”服务,助力产品认证程序从10个环节缩短至3个环节,认证时间由90天缩短至30天,认证检测成本降低40%,认证成功率由60%左右提升至95%以上;已为700多家国内企业的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服务的贸易额高达10亿元。

过往实践结硕果,未来奋进启新程。长沙市委常委、长沙片区党工委书记周敏表示:“长沙片区将与各区块握指成拳、串珠成链,打造‘大园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经济外向度、锻造新兴增长点,形成‘大产业’;发挥好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和VFS联合签证中心等平台的作用,树立‘大平台’,为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长沙片区力量。”

“岳阳经验”沃土育新 踔厉新程动能释放

作为长江经济带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岳阳片区依托“三区一港五口岸”独特优势,加速推进内陆港口型自贸试验区建设,尤其着力做亮港口创新特色。

五年来,岳阳片区累计形成2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国家级成果5项,不仅沉淀出具有湖湘特色的改革经验,更给经营主体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与便利,累计降本增效超4亿元。近日,岳阳片区创新推出的“长江经济带物流通道联动发展模式”,作为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进一步彰显出港口型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引领价值。

“首创”“首推”赋能高质量发展

五年探索路,岳阳片区坚持“敢为人先”,创下开放发展实绩。“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创新模式便是其中之一,该模式作为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推广,成为普惠内河的制度成果。

岳阳片区、岳阳临港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锦江介绍,企业将进口货物通过长江内河从上海港转关运至岳阳城陵矶港口,此前由于无法将海运段和内河段运费精准区分,进口货物的内河运费计入关税完税价格,导致企业缴纳关税成本增加。“上述创新模式,将进口转关货物内河段运费从关税完税价格中依法剔除,降低企业进口关税成本。截至2025年8月底,该创新举措已惠及293家企业,涉及7923票报关单,累计扣减内河运费1.71亿元,为企业节约税款2056.32万元。”

车辆通行时间由8~15分钟缩短至30秒左右,货物进出卡口申报时间由30~80分钟缩短至5分钟左右……在岳阳片区,全国首试“综合保税区优化进出区管理新模式”,让企业开放发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位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主说道:“对我们企业来说,进出综保区的流程缩减了,效率提升了。”

据介绍,该模式实现了货物进出区申报项目从原来近20项缩减到6项以下,货物进出区“管得住”“通得快”,为全国综保区优化进出区管理提供了样板示范。

步入汇川技术岳阳基地,科技气息扑面而来。三台六关节机器人手臂灵活舞动,精准操控液晶显示屏,演绎着一场精妙的机械芭蕾。2021年,汇川技术落子岳阳片区,投建年产700万台伺服电机基地。

“岳阳片区的区位、政策和成本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岳阳汇川相关负责人刘一喆介绍,项目从签约到量产仅耗时20个月,创下行业新速度,这源于片区推出“先建后验”等系列改革举措,高效的营商环境,创新的增值服务,让企业真正省心放心。此外,岳阳片区率先试点“药食同源调味品通关便利化模式”,解决小茴香、肉豆蔻等“药食同源”调味品通关难题,通关时间减少80%,仓储费用每年减少800万元以上;首推“转关危化品出口查验结果互认新模式”“全链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模式”……在岳阳片区,创新因子始终活跃。这些举措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更以制度型开放打造可复制的“岳阳经验”,彰显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双循环大通道 畅通开放新格局

近日,记者走进城陵矶新港码头,只见庞大的货船排着队缓缓靠岸。自2020年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岳阳大力推进城陵矶新港多式联运物流园、松阳湖进港铁路专用线、城陵矶高速、胥家桥综合物流园、三荷机场货运枢纽、城陵矶新港码头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多式联运体系水到渠成。

岳阳片区以城陵矶港为核心,重点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了直达港口的铁路专用线、专业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获评“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为岳阳贯彻落实“一带一部”“三高四新”战略、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走廊”的重要载体。2024年,城陵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5万标箱,同比增长23%,成功跻身长江中游港口前三强。

岳阳城陵矶口岸实业公司总经理肖亮向记者介绍,该公司主动参与片区制度创新,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如联动湖北、重庆等6省市自贸片区,构建“长江经济带物流通道联动发展新模式”,将辐射范围从5省扩展至18省,覆盖长江沿线19个港口和200余个铁路场站。仅2024年就带动进出口增量超50亿元,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枢纽。

受惠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还有海铭德(岳阳)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省内首发以企业为单元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等创新举措,该公司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现在海铭德在岳阳片区已经扎根多年,实现投产到量产,让岳阳片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遥控器生产基地。

公司经理蒋海平对记者说,岳阳片区的水、公、铁多式联运物流通道与港口码头的地理区域优势,大大降低了公司长远发展的运输成本。岳阳片区还在长江中游首倡“组合港模式出口货物”创新,实现了与武汉阳逻港、江西九江港等关区协同、港口联动、航线互享,通关时间减少3天以上、费用节省30%以上。

好风凭借力,快马再扬鞭。杨锦江表示,岳阳片区将以五周年为新起点,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内陆临港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郴州实践”深耕创新 “自贸力量”强企赋能

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更是珠三角产业转移进入中西部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依托这一独特区位优势,自设立以来,郴州片区以改革破题、以开放作答,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五年来,郴州片区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9项成果被纳入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3项为全国首创、16项为全省首创。“案件审理及审判监督管理‘五步法’改革”作为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推广;产业项目“批供同步化”改革缩短用地审批周期55%,入选国务院减负办全国典型案例……

“郴州片区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区谋发展的使命,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取得了系列成效,推动了片区高质量发展。”郴州片区、郴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曹志宏介绍,自获批以来,片区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93.58亿元,使用外资5.3亿美元。2024年,外贸、外资分别完成162.26亿元、1.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34.4%、78.2%,充分展现了制度创新对开放型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

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五年间,郴州片区将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深耕为企业获得感的“沃土”,让企业发展的步子更稳、信心更足。

在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生产节奏持续提速——每2.5小时就有一台风电机组成功下线。三一重能装备(郴州)有限公司在郴州片区首创的“批供同步化”供地改革支持下,实现项目从签约到厂房竣工投产仅耗时177天。2024年,该产业园产值突破30亿元。

三一重能郴州项目部负责人贺绍喜兴奋地向记者分享了一则好消息,今年5月,该公司首单风电装备成功报关印度,实现了三一重能装备(郴州)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零的突破”,让“郴州智造”正式抢滩南亚市场。而这一突破的背后,离不开片区的精准服务——去年,伴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战略需求,片区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和帮代办服务模式,帮助该企业高效完成了出口所需的立项备案手续,为跨境业务开展扫清了障碍。

制度创新的红利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与跨境布局上,更渗透到企业日常运营的成本控制环节。对企业而言,成本控制贯穿运营各环节,即便包装材料也能“抠”出百万级效益。此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随货物进出时,需同步报关、参与缴税或退税流程,不仅手续繁琐,还推高了综合成本。针对这一痛点,郴州片区联合郴州海关创新推出“综合保税区载货非保税包装材料进出区循环利用”模式,为企业降本开辟新路径。

台达电子(郴州)有限公司便是该模式的直接受益者。该项创新案例让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率从40%提升至60%,流转效率提高2天以上,仅台达电子每年可节省通关、仓储、财务成本约100万元。

“没有制度创新,何来企业发展?”公司关务行政课长刘映打开了话匣子,片区首创的“综保区边角料内销征税”新模式,允许企业自行填报报关单相关信息,并可自主选择由区内或区外企业缴纳税款,不仅显著减轻区内企业税负,还有效化解区外企业的税务风险。截至今年8月,仅内销申报货值就超过1200万元,减轻企业税负177万元。

此外,“综保区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分送集报模式”通过系统优化和流程整合,实现“一次办理、双项受益”,成品出区仅凭出库单卡口登记即可放行,退回成品也只需申报入库单,极大简化了通关手续。“两项政策叠加,进一步压缩了通关时间和费用。仅2024年,公司累计申报报关单110票,节省税费446万元、通关费用18万元。”

在企业跨境贸易的关键环节,郴州片区的制度创新同样精准破局。在跨境贸易领域,湖南与香港间经广东公路口岸的货物曾面临“三地多次查验”的困境——手续繁杂、耗时久、成本高,严重影响物流效率。对此,郴州片区率先试点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破解了跨区域通关难题。“以前货物从香港运到郴州,光在广东口岸排队等候查验就要大半天,全程耗时久、不确定性高。现在启用‘跨境一锁’,24小时就能完成往返运输,物流成本直接下降近三成,效率提升太明显了!”郴州磐石电子有限公司关务邓倩感慨道。

以服务提效助推发展提速

五年间,郴州片区以创新服务为笔、以企业需求为墨,在发展答卷上写下务实篇章,让企业发展的根基更牢、奋进的信心更足。

走进湖南炬神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机器轰鸣作响,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紧张而有序地完成着每一道生产工序。

2022年,炬神电子通过郴州片区“境外银行出口信贷跨境融资”制度创新,成功取得首笔中资银行境外分行跨境融资950万美元,公司外债综合成本降低2.45%,节约融资成本约147万元……

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小雷表示,这些扎实的服务不仅为炬神电子注入持续动能,更营造出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坚定了我们走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新项目在今年陆续投产,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达到40~50亿元,出口将突破1亿美元。

除了精准的金融支持,郴州片区在司法服务领域的创新,同样为企业发展筑牢“防护盾”。

近日,郴州片区选送的案件审理及审判监督管理“五步法”改革案例成功作为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李虹向记者介绍,郴州中院创新运用“案件审理、监管、评查五步法”,成功调解国外某公司与片区某企业之间的商标权纠纷。这一创新方法通过法律依据检索、类案检索等五个系统化步骤,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仅为28.72天,较其他案件提速40%。

在物流通关领域,郴州片区的制度创新同样为企业打通了降本增效的“快车道”。郴州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禹冰表示,郴州陆港依托自贸试验区联动区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开启“进口货物海铁联运全程提单模式”,由单一承运人完成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地全程运输,简化了进口转关流程,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5%,清关放行时间从15天缩短至4天。

湘南风起,创新不息。郴州片区、郴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卫东表示,未来片区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产业为路径,深耕“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助力更多企业轻装上阵、破浪前行。

本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邵志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