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一列满载吉利汽车配件的“湘粤非”铁海联运国际班列从株洲中车物流驶出,经广州南沙港中转后,再通过海运方式发往巴生。至此,“湘粤非”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180列,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规模化、常态化运营,“湘粤非”班列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中非持续深化贸易合作,进出口规模快速提升,湖南与非洲的经贸往来也走出一条向上曲线,对非洲贸易额达548.5亿元,保持全国第8位、中西部第1位。其中进口达221亿元,大幅增长59.1%。“湘粤非”铁海联运物流通道建设,成为湖南省撬动区域开放,加速融入中非经贸合作网络的重要举措。
目前,“湘粤非”铁海联运物流通道以株洲为主集结中心及始发站,衡阳、郴州为副中心,三点齐发,线路辐射非洲、中东、东南亚和欧美等多个区域。2025年一季度,“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共运输货物11160标箱,较去年同比增长14.43%,发运量和货值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为湖湘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活力。
面对湖南与非洲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湖南铁路部门主动与广东省主要港口、海运和国际物流龙头企业对接合作,组建强强联合的运营平台,打造“通道+产业+园区+市场+平台”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发挥铁路路网规模及规模化集约化运输优势,有效整合湖南及中西部省份的资源和进出口外贸货物,在株洲集结后,再以铁路形式运送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群,最终通过海运发往世界各地,为湖南及周边地区广大进出口客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铁海联运服务。与江海联运模式相比,湘粤非铁海联运模式全程缩短10至15天左右,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物流周转时间长、综合物流成本高等难题。
为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班列运输效率,助力铁海联运通道建设,湖南铁路部门加深路地合作,推出“丝路快线”品牌,加大班列运力投放,按照“优先组织、优先装卸、优先查验”的“三优先”原则开辟绿色通道,实现货运列车客车化开行,当日株洲发车、次日清晨到达广州南沙港,实现“夕发朝至”,为班列提供运能支持与时效保障。“班列发出后将一站直达南沙港南,经过流程优化,目前单边运输时效已从72小时压缩到20小时。”长沙铁路物流中心生产调度中心副经理李聪说道。同时,湖南铁路部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政策范围内给予班列运价下浮政策,结合地方政府国际班列运费补贴政策,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
五一期间,为了保障班列运输畅通,湖南铁路部门克服节日期间装卸人员紧张、到卸货物积压股道占用时间长等困难,营销团队主动出击,积极对接各大外贸企业,提前掌握客户生产情况和发运安排,及时承运货源,用好铁路、平台公司、海关、园区四方联系沟通机制,实现多单位、多部门联劳协作,为班列提供充足运力的保障。
下一步,湖南铁路部门将持续升级铁路物流服务,围绕大型制造业产品、陶瓷等本土货物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客车化”国际班列产品,帮助广大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为湖南对非经贸合作提供运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