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镜头前介绍来自湖南的箱包、鞋子,在线上平台推荐来自湖南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国外签订单将湖南产品卖向海外……走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国际青年创业港(以下简称“国际青年创业港”),随处可见各国青年在此创新创业。

▲国际青年创业港 供图 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
通过“集聚—培养—留用”的新模式,国际青年创业港打造集国际交流、高端人才创业、中非经贸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一座汇聚全球人才的“创业港湾”。 “我是中南大学的学生,在大二有老师介绍这里有国际贸易的培训课程,专门针对外国青年进行培训。”来自非洲贝宁的乔力是国际青年创业港成立后的第一批学员,系统地学习让他在今年毕业时,收获了特别的毕业礼物——注册成立外贸公司,目前在谈意向订单金额已达30万美元。 比乔力更早毕业的2023届毕业生萨卡,本科在中南大学学土木工程专业,接触国际贸易的培训拓宽了他的视野,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2023年5月我成立了专门面向非洲市场的外贸公司,把来自长沙、株洲、永州的农业机械、服装、箱包等卖到东非各国,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0万美元。”萨卡介绍。 在这些国际青年身上,都有共同点,皆是高校输送的国际青年。国际青年创业港运营方湖南华友时代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湘华介绍,他们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由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向高校推荐国际青年来此学习。▲国际青年创业港创业咨询活动 供图 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 为了留住这些优秀的国际青年,国际青年创业港突破了国际青年需要硕士毕业两年以后才能发放工作签证的难点。“我们挑选有意向、有资源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由公安部门发放创业签证、并给予创业指导和帮扶。”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浩介绍。 萨卡和乔力分别是湖南省首张“创业签”、2024年首张“创业签”的获得者。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姑娘小米也通过拿到“创业签”,实现了在长沙当网络主播的梦想。 走进小米的直播间,琳琅满目的商品放在货物架上,3C产品、家电、服装及安防产品等商品通过TikTok平台展示海外网友面前,颇受欢迎。“这些商品已经卖到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2024年累计销售额超一千万元。”小米透露,事业稳定了,她将老公和孩子都接来了长沙,并在此定居。 据统计,目前国际青年创业港已办理全国首批对非创业签证6张(含续签)共4人,成立了14家创业公司。 在国际青年创业港,不止有创新创业的国际青年,生物医药、大宗贸易、跨境电商等行业的18家代表性企业也相继入驻,为国际青年提供实习岗位、创业场景、资源对接等。▲李莎(右四)和阿布(左三)接待外宾 供图 受访者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智能”)是和国际青年创业港合作紧密的一家企业。“我们在国际青年创业港举办的双选会上招聘了阿布和另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汉斯来实习,这也是我们首次与在湘国际青年合作,他们都留在了我们公司。”山河智能国际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李莎告诉记者。 阿布已经入职山河智能一年多,目前他经手的工程机械设备订单总额超过3亿元,工程机械产品销往全球20余个国家。 湖南华夏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源”)是今年入驻国际青年创业港的生物医药企业,引入两位迈克尔·莱维特和兰迪·谢克曼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家,为自贸区长沙片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两位中南大学医学博士生,来自尼日利亚的玛琳和来自加纳的乔治也正式加入“华夏源”实习,负责实验室的新技术研发工作。 将比亚迪新能源巴士(3亿元)出口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将二手工程机械出口到了拉丁美洲;将马拉维的大豆、阿富汗的松子进口到了湖南……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到吸引企业,国际青年创业港既探索了制度创新,又盘活了资产。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对非合作领域开展更多更好的制度创新,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中发挥自贸试验区主力军作用。”王浩对国际青年创业港的未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