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联重科1250吨级履带起重机交付南非,成为目前非洲地区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中联重科供图
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横跨赤道,雨量充沛,被称为“高原水乡”,水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一旦收获季节遇上下雨天,大量来不及收割的水稻就会烂在稻田里。
2019年,为减少因雨季来不及收割造成的粮食浪费,乌干达从中联重科订购了一批水稻联合收割机。当收割机抵达目的地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随之而来,活跃在田间地头对产品进行调试、培训农机手,认真研究当地气候、作物生长情况、作业工况及产品测试数据,提出商改项20余项。企业暖心的跟踪服务,让来自中国的收割机很快获得乌干达市场认可,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长沙工程机械设备的超高施工效率,还得益于长沙工程机械企业针对非洲气候环境和复杂地形进行的产品“定制化”研发。
非洲常年高温,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普通产品在非洲行驶极易出故障。通过市场调研,三一将所有出口到非洲的产品都进行适应性改善。如汽车起重机、正面吊等设备需通过本地的载荷测试,在矿上使用的挖掘机加装自润滑系统等。
“产品适应性调整也一定程度激发了长沙工程机械企业的创新激情。”山河智能国际营销公司及挖掘机事业部业务负责人肖智海介绍,企业发往西非大型金矿的矿用宽体车全部采用了自清洁空气反吹技术,有效地适应了矿山高粉尘的恶劣环境,“在矿用型大型设备开发及产品品质稳定性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与提升”。
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还将“低碳化”“数智化”目标践行在非洲大地上,一批批绿色、智能的高端产品高效率作业同时,也将高标准带到非洲,帮助地方完善行业准入标准。
在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两国共建的罗索大桥建设中,中联重科为保护当地环境特别研发全回转加护筒成孔工法,通过履带吊快放取土成孔,避免了使用化学泥浆护壁,也规避了细沙土壤施工的塌方风险,客户竖起大拇指点赞:机器有劲,施工稳定,护筒下得深,完全符合预期!
▲6月12日,山河智能的一批矿挖整装列阵发往非洲。山河智能供图
与非洲共赢共发展
从走进非洲到深耕非洲,性价比和适用性被认为是中国工程机械走俏非洲的突出优势,“本土化”更被视为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国际化进程中,要长远扎根一方市场,要学会融入当地商业习惯与标准规范,还要重视当地及对方文化传统与商业习惯。”刘坚强说,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催生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解决方案、技术专长。
中联重科通过非洲子公司在非铺设服务网点,建成了为客户提供销售、技术、融资等一条龙服务链条。同时,企业加强非洲本地员工培训和培养,截至2024年8月,非洲区域员工总数超过2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越来越多非洲员工成长为企业非洲地区机构的管理人员和骨干力量。
位列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产品出口非洲第一位的三一集团,在非洲50多个国家提供销售服务,拥有15家子公司,设立50多个三一自有服务网点和代理商网点,并建设了南非、肯尼亚等多处配件仓库和服务基地,本地化率超过60%。三一南非总部基地也于2023年在约翰内斯堡破土动工,将被打造成区域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和人才中心,规划产能年生产3000台挖掘机和其他设备,服务整个非洲区域。
面向非洲,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正积极搭建从贸易、金融、服务到生产、研发的全产业链体系。非洲已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海外业务的增长新动力。
廖俊宇介绍,企业设备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非洲重大项目建设。其中,挖掘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能源机械、港口机械和混凝土机械等设备,在非洲市场每年正以50%的涨幅进行增长,混凝土机械已成为非洲市场的第一品牌。
对于未来在非市场前景,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充满信心。廖俊宇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以及《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的深化落实,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相信中国工程机械与非洲的合作会越来越好。